顯示具有 not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ot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note ] cheers



pic: 故宮至善園。社遊去故宮, 故宮現在變很漂亮~


真正生命的格局,是一種恢弘的胸襟、澎湃的氣勢與堅定的毅力。


舉凡你能做的事,即使是夢想,你也應該大膽的開始,膽識本身已經含有才氣、力量與神奇。



欸,大概就是這樣子。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note ] 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什麼?

不分年齡,每個人都在尋求美好的事物,一出生就開始尋求好的事物,不斷在追求所能得到的快樂,但是不是一定可以得到呢?

為什麼得不到快樂呢?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去認識什麼是快樂。

快樂,可以分為心靈和物質的快樂兩大類。物質快樂就是外在物質給予我們的快樂。心靈的快樂就是不需要依賴外在物質,內心自發性就能感受得到的一種快樂,內心能產生的一種喜悅,這種喜悅就是心靈的快樂。物質的快樂是有時間性、有侷限性的,一旦失去就會痛苦,還會造成身心自主能力的降低。心靈的快樂就不一樣,可以是長久、永恆的,而且可以超越一切。

心靈的作用,可以大概分為三方面,任何人都有這三種心靈的作用。第一種是思維觀察和抉擇的能力,包括記憶力、觀察力、抉擇力等等。第二是慈悲、善良、接納別人、代人著想、關懷別人的能力,這是比較柔和的一種能力。第三種能力就是勇氣,透由內在力量所產生的勇氣。

對別人的慈悲跟關懷,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是真正能讓你內心快樂最好的一個方法,而且是可以不依賴外在物質所能得到心靈自主的這種快樂。這種心的力量可以改變週遭環境,而且這種力量一旦訓練出來,就不用怕別人臉色,因為別人對我不好沒關係,我可以對別人好,這樣的心,感覺會完全不一樣。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都可以怡然自得。

若要能夠掌握心靈跟物質這兩者,就必須先了解社會上很多的真相。如果對現象瞭解得不夠徹底,這一生要得到真實的快樂很不容易。因此,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看清楚社會真實的現象,了解真正快樂的根源是什麼。

做個有智慧的人,學習觀察外在的環境,做個認清真相的人,一個懂得心靈提升的人,到最後你會發現,你運用你心的力量可以主宰一切,可以改變外在環境,你週遭的人都會對你很好,你的快樂將能夠超越一切,生命也將會非常地美好。


---
來源: 2007全國大專生命成長營 手冊p.11.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note ] 對EPC的設定

雖然我還沒有正式引介EPC這位新朋友
不過有待一日我一定會對它發表個心得的

以下只是我為了寫程式更改的設定, 還有使用lazyeeepc新增的附件
(以防我又亂玩需要reboot時不知道該幹嘛...)
這些都是網路上的人智慧之結晶 感謝


1. download lazyeeepc

2. in lazyeeepc:
加入Debian套件庫
加入更多程式的捷徑
PCMAN X BBS軟體
gcin輸入法
synaptic線上安裝軟體
Real Player 9編解碼器

3. Console樣式: Linux, 全螢幕, Save as Default

4. update, check sources.list(/etc/apt/sources.list) has
ftp://ftp.hk.debian.org/debian stable main contrib non-free
install build-essential
install gcc

5. install vim-full, 更改.vimrc

6. copy一份simpleui.rc(opt/xandros/share/AsusLauncher/simpleui.rc)
再改成喜歡的name


2008年1月19日 星期六

[題目 ] 交通安全 ─ 關懷生命




pic: dydo的拿鐵變白色了!!



於是他一如往常地戴起永遠不會扣上的安全帽,跨上他的野狼125。披頭散髮中隱約看見白色的耳機,他從來不會太在意這樣的細節,機車對他而言只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專屬於他的擁有品,一個是到達目的地的工具。他的世界並無太多的警覺性,不過是一個朝九晚五的業餘DJ,偶爾接接設計的case,倒也對這樣的自由沒什麼意見。於是他戴起永遠不會扣上的安全帽,跨上他的野狼125。

敦化南路的風景總是讓他感覺台北是反覆無常的,在這樣擁有美好綠意的市區的另一面,也許有著獨居老人的啜泣聲。然而對這樣的感受他並無太大的反應,不過就是一個飛逝而過的想法,然後再飛來然後再逝去,他想人生中這種事情實在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就像他從不去在意安全帽有沒有扣上。接著在經過誠品書店的轉角時一輛他正要繞過的車倏地開了車門,他一閃而過的畫面是小學和朋友在平衡木上打架的情景,之後他的安全帽、他、他的野狼125成三段式飛了出去。他成了植物人,但沒有半點的綠意。

十年後他又醒來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新聞,而重獲新生的人總是對生命充滿希望,也許出個一、兩本書談論他的體悟與一生。

果然,那本書就叫做「尊重生命 ─ 如果我當初戴好安全帽」。




---
國文課時老師突然說今天要寫一篇作文因為學校辦比賽,題目是交通安全。當下的反應是極度的不愉悅,因為國文課在上午八點上課也就算了,還出了一個小學生的題目給我們,高中隨便一篇作文都比交通安全要好得多。所以很快的霹哩啪啦在40分鐘內寫完交出去,我覺得如果我還是照中學時中規中矩的起承轉合、記敘文或論說文,就太對不起自己上大學這件事了。反正作文分數三篇取兩篇,再者分數再低應該也不會低到哪去。

最後兩段本來是想要表達我對這個題目出現在大學的不滿。結果老師這篇竟然給我A-,想到第一篇寫的「我的理想」那麼文采飛揚雄心勃勃都才B+而已。大學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note ] 070915" 福智大專班-始業式筆記

A. 心靈對話回顧收錄


1. 快樂的根源是:給別人得到快樂與實際去做之後的體會。

2. 遇到困難的心態是:喜悅。生命的目標若是「成長」而不是「眼前」,那麼快樂就會存在。

3. 值得深思的問題:「自己」是什麼?三歲的「我」和十八歲的「我」是否相同?若不相同,那麼三歲的「我」又是否存在呢?因某些原因而改變,改變後和改變前是否真的是「我」?剎那都在改變。

4. 如果被接納就是快樂,那麼生命的目的是什麼?用無限生命的角度去想,改變自己,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就會快樂。

5. 讓心靈主導物質,時時刻刻。隨時隨地保持腦袋的清醒,別人喜歡你也快樂,討厭你也快樂。

6. 藝術是改變一個人最直接而方便的道路。選擇好情緒的藝術,讓自己也能開心。:D

7.「如果可以,我願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 ---by 日常老法師


B.
摘錄李永晃老師的話


「理想」與「希望」不是空調,是實在並有意義的。重要的不在於大家是否理解你,而是這份理想是難能可貴的。



C.
摘錄林金枝老師的話
tittle: 實踐(理想的勇氣)

1. 你想為你的生命安立什麼目標?

2. 完成目標的方法?

3. 有沒有一種快樂是恆長久遠的?

4. 進入大學就是持續不斷的學習。

5. 真相與探尋真相。

6. 如何讓生命最高?

7. 偉人成功的要素:只有堅定不了的信心,沒有完成不了的事。

8. 專家會有很多「不可能」。

9. 對生命的認知不斷調整,這是一個過程。

10. 不一定要馬上做到,但要不斷學習。

11. 生命有一條路,可以試試看。

12. 每一個境界都是學習。

13. 「為自己」與「為別人」的生命目標有何不同?







---
以上

(我覺得我很容易寫個關鍵句就忘記後面的一大串東西呢:~)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節錄 ] 一段話 v.s. [note ] Groupthink




對我而言那種籠罩一切的,絕美的蜘蛛網是那麼樣穢行得令人厭惡,又潔淨得叫人想緊抓不放。好像任何事情都無從隱瞞,一種讓人不禁要渾身顫抖的恐怖。我好像被與生俱來的魔力翻弄著,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蜥蜴[新婚者]


---

↓from Wikipedia
團體迷思(亦作團體盲思,英文:Groupthink),指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一些值得爭議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或客觀的意見不會有人提出、或者是遭到忽視及隔離。團體迷思可能導致團體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的決定。部份成員即使並不贊同團體的最終決定,但在團體迷思的影響下,也會順從團體。




我說:

欸,這兩個放一起是有意義的唷
不過我想把團體放到社會這麼大的範圍的話,
其實「決定」也不見得都是壞的。
雖然「決定」可能更偏向既得利益者那方。

嗯,其實團體迷思
更適合用在所謂鄉民上嗎~~
還是相反呢?






pic: 班遊第一天→奮起湖車站旁的商店小街其中一家
(這一篇的range真的很廣,哈哈)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筆記 ] 認知不和諧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from wikipedia link

認知失調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用來描述在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相矛盾的想法,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甚舒適的緊張狀態。更精確一點來說,是兩種認知中所產生的一種不相容的知覺,這裡的「認知」指的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緒、信仰,以及行為等。

認知失調的理論表示相衝突的認知是一種原動力,會強迫心靈去尋求或發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裡存在的信仰,好讓認知間相衝突的程度減到最低。已有實驗試圖去量化此一理論上的趨動力。



認知失調的理論表示相衝突的認知是一種原動力,會強迫心靈去尋求或發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裡存在的信仰,好讓認知間相衝突的程度減到最低。

第一次看到「認知不和諧」這個名詞,是在日劇LIAR GAME裡(不能否定有時候漫畫和日劇是可以教人一些東西:P)。裡面舉的例子非常好理解: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A和正方形B, 老師問大家哪一個是三角形。你當然知道A是三角形,但每個被點到的同學都回答B。這時候心裡就會產生某種衝突,這個衝突可能會迫使你懷疑甚至自己原本的答案。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不過在知道有這個理論之後,就知道我長久以來的致命傷有了形象。還不能斷定這是好或不好,只不過就先講出來而已。反正人總是會變的。

我想大家說一個人是好人或壞人端看環境的影響,也許和這個也有些關係。
(我好想還滿適合唸心理系的嘛,以前有想過喔~XD)

Cognitive Dissonance 認知不和諧,亦譯作認知失調。





Pic:和Robber, Mia, 培去herbs的時候送的, 是黑喬麥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