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好的文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好的文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夏夏與小狐狸



「每個人都能了解『牠』所馴養的東西。」小狐狸說。「你在你的玫瑰上所花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

(原刊載於誠品好讀 2008年三月號)

by 夏夏, 原文@刻骨銘詩打印店





「如果你馴養了我,對我來說,你就是獨一無二的;對你來說,我也是獨一無二的。」關於小王子與小狐狸的故事。

我心血來潮拿起書架上的《小王子》,隨手翻到了這個篇章。「如果你馴養我,我會記得你的腳步聲。當我看到麥田,我會想起你金黃色的頭髮。」

我沒有金黃色的頭髮。但是那天下午,當我放下書本走出家門,我確實遇到了另一個全身披蓋著麥田般毛色的朋友——牠正直挺挺坐在我的機車旁邊,張著牠尖尖的嘴巴吐氣,友善的看著我。怎麼會有這樣的巧合?簡直就是從書本裡跳出來似的。

我脫口而出:「小狐狸!」

突然間,牠好像聽懂我的話,立刻跳上車;也或者說,牠彷彿是帶著自己的名字來的。

第一次嘗試和小狐狸兜風。我慢慢的沿著稻田邊騎著,看牠享受風吹在臉上,雙眼瞇成一條細縫。低垂的稻穀正準備收割,和牠金黃色的毛髮一起款擺著。我小心翼翼的跟著小狐狸一起散步,深怕嚇跑這個奇異的朋友,繞過吵雜的菜市場,帶牠到獸醫院,我才知道:原來牠是一隻「柴犬」。想來是走失的吧!頸部的毛髮明顯有被圈養的痕跡,不過十分親人與安靜。

接下來一段日子裡,我除了上課之外,一有空就騎車出門,找小狐狸一起兜風。每天餵飽牠,放假時就替牠洗澡。能夠交到這樣特別的朋友,至今我仍覺得不可思議。小狐狸睡在我家附近固定的一兩處,每當我騎車經過時,牠就會飛奔出來跳上車。我們彼此保持著這樣的默契。

曾有一次,我到處都找不到小狐狸。晚上,我一直聽著附近傳來的狗叫聲,白天則疑神疑鬼四處打聽,竟然也意外的聯絡上帶走牠的人,順利的把小狐狸帶回來。但是,我真的算是牠的「主人」嗎?其實我也不肯定。總覺得用一個主人與寵物的關係去看待我和小狐狸,像是誤解了這一段友誼。

帶回小狐狸後,我們還是每天一起散步兜風。只是,天氣有時變得越來越冷。

幾週後,小狐狸又不見了!

這一次,我以為牠會和以前一樣,出去玩玩就回來。可是一週過去了,我找了遍大街小巷都沒見到牠的蹤影,連牠常一起玩耍的狗群裡都沒見到牠。這麼冷的天氣,會出什麼事嗎?我在心裡默默祈禱。

一天,我的電話響了:是一個中年婦人打來。

「妹妹,你是不是撿到一隻狗過?」她帶著些台語口音,試探性的問我。

「是啊!」我燃起了一線希望,看來我在小狐狸身上留下的電話號碼派上用場。

「牠是我家裡走失的狗,前幾天我在街上遇到牠,把牠帶回家了。」她說。

「……」牠回到家了,我應該覺得高興,但心裡卻擔心無法再見到牠而難過。

「妳的房間是不是在家裡的樓上?」婦人問。

「是啊。」這是什麼奇怪的問題?

「牠從小到大都養在家裡樓下,從來不上樓,但自從我帶牠回來以後,牠常常跑到樓上走來走去,像在找什麼……」她繼續問我︰「妳都餵牠吃什麼?牠回到家以後都不吃我以前餵牠吃的食物了。」婦人又遲疑了幾秒。「而且牠現在發燒,一直還沒好。」

「妳有帶牠去看醫生嗎?」我問。

「看了。可是牠不吃藥也不吃飯,所以一直還沒好……我想這隻狗跟妳有緣,妳……願不願意養牠?」婦人的聲音聽起來有點落寞。

我毫不思索的一口答應。

十分鐘後我打開家門,小狐狸坐在門口。經過一夜照顧後,隔天牠就退燒,病也很快的好了。

從此以後,牠就和我住在一起。直到現在我獨自搬到台北生活,牠像家人一樣, 用陪伴來照顧我。當我回到家時,牠會開心的跳上跳下歡迎我;當我喊牠的名字,牠會立刻到我面前,用牠圓又明亮的眼睛看著我。我好像就是牠的全世界;而全世界的煩惱也因為牠而消失。我常不厭其煩的告訴別人這段認識的經過,也常說,我用一輩子的幸運換來這樣忠實的朋友。

「每個人都能了解『牠』所馴養的東西。」小狐狸說。「你在你的玫瑰上所花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陳綺貞的日記@cheerego...

旅行的意義,是生命的意義。

今天的你是怎麼過的呢?
想著今天是星期天的我,很開心的,起床,在熟悉的早餐店看了兩份報紙,
下午去了美術館,之後和朋友在台北一間老咖啡店,耗到晚上,
提著一袋麵包回家,幾天沒上網了,愉快的打開電腦,習慣性的看看網站上大家的留言。

有一位同學離開了。

這幾年,看見過衰老,也看見過死亡。
朋友生了重病,無法繼續在樂器行工作,那間我最愛的樂器行,遇見每一把心愛吉他的樂器行。
獨自騎著改裝機車去學鋼琴,上占星學的課,老闆娘不因為自己身體上的行動不便限制自己的生活。

我們在開著冷氣的夏天,一邊喝著英專路上買來的西瓜汁,
在拉上鐵門的樂器行,聊任何事情,聊到深夜。
一種平淡卻深刻的友誼,她離開人世之後只是更強烈。

生命是一種探尋,有人問我為何總是和煦的寫著唱著,
只因為現實迎面而來的強度,需要平日的溫柔來補償。
人們總是竭盡所能想留下甚麼,不一定只因生命是短暫的,也許是因為,生命是永恆的。

看到還非常年輕的同學在網站上,最後上傳的,仍是用我的歌詞寫成的文章,於是我知道我今晚將無法成眠。
總是祈求同學平安,也祈求你們能夠度過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困難。
我的祈求失手了。停留在永恆不逝的青春。






於是我只能為此寫下,
今夜我的悲傷難以抑制,只因為今天本來只是這麼尋常的一天。

http://www.cheerego.com/dome_web/clip_page.php?cID=54




---

上星期六在大專班
嘉瑜學姐問瑞娥老師, 當天上完課會不會做回向
(回向是指希望我們今天上有關生命課程的內容, 若有造成善良的影響可以利益到地球上的事物)
學姐說,他們學校的同學在前一天出了車禍(花蓮的學校)
被載的那位同學情況很不樂觀
後來在綺貞ptt的版上看到同一則消息
但那位同學已經走了


看到她的網誌我覺得很難過
最後一篇文章滿滿都是綺貞的歌, 我想綺貞看到一定更難過吧
我想起高三時阿拓的故事(沒錯就是九把刀小說裡那個阿拓)
被大愛拍成戲劇
那個時候覺得看大愛的戲我怎麼會哭
後來還是哭的很慘
由其看到他們網誌, 相簿, bbs的留言
都會很疑惑他們的主人真的不在了嗎
因為那些都是年輕人會留下的痕跡


慢慢上著大專班的課
努力去了解生命真正的意涵
也許有人會奇怪
我為什麼不去花這個時間學吉他或學第二外文
其實是因為我需要這個環境
思考生命的問題有時候可能只是五分鐘的事
也許看完這篇網誌回過頭我們又再度忙碌又再度遺忘
可是在大專班聽一次, 兩次, 十次, 一百次不同的東西
只要有15分鐘是聽進去的
總加起來就會慢慢變成自己的東西


同學, 雖然我不認識你
但你帶著好多人的祝福離開
所以一點都不用害怕
當你下次再回來
希望這個世界已經是變的更好的世界唷



生命是一種探尋,有人問我為何總是和煦的寫著唱著,
只因為現實迎面而來的強度,需要平日的溫柔來補償。
人們總是竭盡所能想留下甚麼,不一定只因生命是短暫的,也許是因為,生命是永恆的。

~陳綺貞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note ] 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什麼?

不分年齡,每個人都在尋求美好的事物,一出生就開始尋求好的事物,不斷在追求所能得到的快樂,但是不是一定可以得到呢?

為什麼得不到快樂呢?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去認識什麼是快樂。

快樂,可以分為心靈和物質的快樂兩大類。物質快樂就是外在物質給予我們的快樂。心靈的快樂就是不需要依賴外在物質,內心自發性就能感受得到的一種快樂,內心能產生的一種喜悅,這種喜悅就是心靈的快樂。物質的快樂是有時間性、有侷限性的,一旦失去就會痛苦,還會造成身心自主能力的降低。心靈的快樂就不一樣,可以是長久、永恆的,而且可以超越一切。

心靈的作用,可以大概分為三方面,任何人都有這三種心靈的作用。第一種是思維觀察和抉擇的能力,包括記憶力、觀察力、抉擇力等等。第二是慈悲、善良、接納別人、代人著想、關懷別人的能力,這是比較柔和的一種能力。第三種能力就是勇氣,透由內在力量所產生的勇氣。

對別人的慈悲跟關懷,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是真正能讓你內心快樂最好的一個方法,而且是可以不依賴外在物質所能得到心靈自主的這種快樂。這種心的力量可以改變週遭環境,而且這種力量一旦訓練出來,就不用怕別人臉色,因為別人對我不好沒關係,我可以對別人好,這樣的心,感覺會完全不一樣。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都可以怡然自得。

若要能夠掌握心靈跟物質這兩者,就必須先了解社會上很多的真相。如果對現象瞭解得不夠徹底,這一生要得到真實的快樂很不容易。因此,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看清楚社會真實的現象,了解真正快樂的根源是什麼。

做個有智慧的人,學習觀察外在的環境,做個認清真相的人,一個懂得心靈提升的人,到最後你會發現,你運用你心的力量可以主宰一切,可以改變外在環境,你週遭的人都會對你很好,你的快樂將能夠超越一切,生命也將會非常地美好。


---
來源: 2007全國大專生命成長營 手冊p.11.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節錄 ] 直升機父母 helicopter parents

節錄自天下雜誌 作者:李雪莉 2007.03.28/第368期
原文在此

新趨勢: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新校園: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 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 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

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 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節錄結束---
延伸閱讀:
商業周刊 直升機父母要放手
老杜部落格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說:
之前老爸給我看ㄧ封轉寄信,是類似的主題。
之後他又給我看了商業周刊。我覺得1004期的壯遊系列感覺很棒。
我有時候會幻想自己想去哪就去哪,冰島或義大利,北海道、紐西蘭或加拿大。不過我不算是行動派的人,這還滿愧對我的星座和生日的。
其實我也不太知道老爸拿給我看的目的是什麼,要我培養勇氣嗎?找人生目標?
(放眼望去都是給父母看的文章,不知道有沒有給小孩看的文章?)
大學想住學校宿舍... 家裡好悶好悶。但就是有人會拿「妳把親情擺哪裡」來壓我,我想我跟我媽可能都是屬於堅持己見型的,不過我以前都是堅持己見在心裡。(我媽跟外婆好像也會,哈,母系遺傳?)
不過宿舍也不見得住的到就是,雖然學姐說位子很多,但畢竟我住台北市,是最後順位。
欸,我從來就沒做過什麼重大決定,大部分的要求都是在我媽的合理範圍內,連大學都是不小心考上坐捷運就可以到的地方,變成有人鬆一口氣有人暗自嘆氣的局面,哈。
住家裡也沒什麼不好啦,只是偶爾會覺得連自己都很像在家裡出家,寧靜到沒什麼生氣。雖然我知道父母在學佛是很好的事情。



有人說改變自己就是改變環境~這真的很難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