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7日 星期六

[Diary ] 參觀特展: 達文西科學密碼



Leonardo da Vinci Scientific Code Exhibition


(WITH 阿琳^^)


---
前天(7/5星期四)我和阿琳去士林科教館玩,
從劍潭站下車的時候搞不太清楚是要搭往哪個方向的公車 (呃... 雖然我家到劍潭士林只要十分鐘,我還是要觀察一下站牌才能確定),碰巧在往士林方向來了一班「劍潭站-科教館接駁公車」,我們就很高興的搭上去了。
(題外話... 從劍潭站下車要搭紅3(紅10好像不行),在石牌站下車要搭紅19,紅12不能到.)

科教館從早上9點開到下午5點,
我們前一天在思考要約幾點,因為怕會很多人,會看不到東西。
最後我們的結論是:放暑假人會變多,可是早上會比較懶惰,所以早上人比較少。
於是我們九點多就到科教館了。到的時候裡面很寂靜... 連冷氣都還沒涼。XD
跟我上次來看龐貝展的時候差很多。(上次看展是下午一點,而且是假日)


←右起←
維特魯威人:「今天太陽好大阿!」
蒙那麗莎:「不過風還滿涼的。」
達文西:「所以很適合騎腳踏車。」





買票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
琳:「欸你有訂科學人吧?」
我:「有阿」
琳:「可以折40塊^^」
我:「阿?」
琳:「有優待券你不知道嗎?」
我:「那本我還沒拆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雜誌要趁新鮮看。(淚

不過賣票的阿姨很好,給我折20塊的學生價。其實我現在沒有學生証,算是半個無業遊民~
(對了,想去看的話可以跟我要那張40塊的折價券喔!!)

我們只買7樓的票,不過其他層有實際操作的遊樂區(?),有套票,感覺也不賴。

展覽裡面可以照相但不能攝影(要有良心),我跟阿琳都超後悔沒帶相機跟筆記本的...
我很克難的用schdule book記下導覽老師說的重點,可是效果很不彰。真是可惜 :(

我們進去的時候很幸運,因為有一個導覽老師(ㄚ桂)在教其他志工老師怎麼導覽。他講解的很詳細,不但實際操作(大部分只有導覽可以碰喔,上面有寫請勿觸碰),他講了很多日常生活的實際例子都讓我們覺得,500年前達文西想的東西真的很有前瞻性。

(我只拍幾個特別好玩的,因為我覺得每個都拍還滿沒道德的。)
(以下的相片都是我用手機,在講解完後回去照的。手機裡的照相功能已經盡力了>"<)


水力區:

1.

這個是雙殼船(BOAT WITH DOUBLE HULL)
它有兩個特點:1.它有雙層(...) 2.它有很多艙(我想這是其中一艙)
主要是說,如果敵人用大砲攻擊你的船,外面那層被破了,裡面還有一層擋著。
如果很不幸的再來一發,那也只有一個艙進水,整艘船不至於BROKEN.
聽起來很普通,但其實很聰明!
(我之前打錯了,鐵達尼號不只一個船艙。可點到wiki看, 7/15修正)




2.

這是划船,取代一片槳,雖然比較費力一點點,但很省時,一下就可以跑很遠~
好像可以用腳划(我不太清楚),不過一般划船都是往後划,這個是往前划,所以比較安全。





風力區:

3.

這個很明顯的是降落傘 :-)
不過據說我們現在廣為人知的降落傘是近幾十年來才有的東西。達文西是500年前的人, 而且很想飛。
我很喜歡這個四角錐型的降落傘 >///<
這些都是按照達文西當時的草稿設計的,他當時好像幾乎都沒有做出來。
所以這個展覽其實也是一個,夢想與紙張的展覽。^^




4.

這個叫做AIR SCREW(空氣螺旋機),我覺得這個真的超神的!
我希望我這張照片再清楚一點。這個裝置真正做起來要很大,中間有四個小橫桿,分別由四個人推。然後當人推很快,整個裝置就連人一起飛上去...
有點像電風扇或直昇機的原理。可是人或獸應該都不可能這麼有力,這個裝置又必須很大,所以我覺得要飛上去還滿難的。





齒輪應用區:
其實齒輪應用區是最可以動到頭腦,也是最讓人驚奇的(飛輪的平順度, 自走車, 可控制強度的凸輪鎚擊器, 止推軸承... 等)。可是,我實在不太會解釋,親自去看會比較懂,所以我就只照了一張。

5. 

這個是可以自動止推的起重機,施力方向的平面和齒輪轉動方向是垂直的,這解決了不少問題~ 在某些運用方面(我忘記了...)。因為上面的有齒滾輪,所以拉東西拉到一半放手不用怕東西掉下來,齒輪會和滾輪相互卡住。
不過,達文西發明的很多裝置都是順著做逆著做都ok, 但這個裝置無法從齒輪運作(因為會和滾輪卡住),它們之間的關係很奇妙. :p





戰爭區:

6.

唔,這個是防守城牆。我這張角度照的不太清楚,中間那道其實是一片牆,右邊是敵人要攻過去的雲梯,左邊則是要防守的城內。
如果有看魔戒,或是騎士風雲錄那類電影的人,應該很容易想像長長的雲梯靠到敵方城牆上,然後士兵再爬上去的情景...
這個裝置就是在我方城牆打洞,把棍子插進去,再相互連接。利用槓桿原理以中間為支點,當下面往後一拉,上面的棍子就會向前突出城牆,把對方的雲梯弄倒! XD
角度弄得好的話,弓箭手還可以在中間(城牆中間挖一個洞)射箭~
阿琳說這個裝置心機重... XD

不過,城牆挖那麼多洞可能不太好吧。




7.

這個是船砲!而且還是PERSONAL的!
其實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 不過就是在船上裝一個大炮發射嘛。
不過!那個時代是沒有馬達的!

所以假設我今天用船砲射擊前方的敵人,「砰!」的一聲發射後...
我還可以利用反作用力向後撤退!(只要不翻船就好...)XD
這是導覽說的啦,攻擊跟防守兼具,還滿好玩的。




8.

這個是可以連發大砲的船。不過,就跟船砲一樣,它發射砲彈應該也有反作用力,所以最好發完一發就馬上發對角的那一發,以保船的平衡... XD




9.

這個是鐮刀船,簡單易瞭,就是可以用鐮刀殺船。
不過想想,如果它要轉向應該滿難控制的吧。而且攻擊的範圍也沒有很大,不如裝砲彈。
所以我覺得它其實是一艘虛有其表,拿來嚇人的戰鬥船。

因為它的外觀實在太特別了,我忍不住又多拍了一張(好模糊阿...).




10.

達文西喜歡寫鏡像字,也很愛玩光學,總之就是什麼都愛。有一個數位裝置在旁邊,讓人體會一下各種鏡像字...
出口旁有一個留言本 :-) 上面那張是我和阿琳留的。(請不要仔細看... 我覺得我寫的很陽春...)

---
OH, 想不到一篇網誌可以寫這麼久,
參觀展覽就跟考試一樣,隔愈久對答案就發現差不多都忘了~


這個特展還有一個影片區,影片約100分鐘,上下兩集。是BBC製作的DISCOVERY系列(裡面會有人扮演達文西...),除了達文西的一生,還有許多裝置的實體化實驗:-)
我覺得滑翔翼最厲害!真的可以飛很遠喔!
至於坦克車... 雖然它外表有點像幽浮,又是木頭做的,但我想它也是很厲害的。
還有在水下行走的裝置,我不太確定水壓的問題最後有沒有解決,但500年前能想到這個裝置,也滿讓人吃驚的。
(達文西的手稿好像很喜歡故意畫錯,為了不讓人隨便都能做出來。畢竟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 )


事後有一個志工老師(約五十多歲)跑來跟我們哈啦,他覺得現在教育太死板不懂得活用,學生呆呆的吸收而不會反思,也不會主動發言,要給糖果才肯說話...
還說了風力、水力、人力、獸力、創造力、統整的重要這些東西。
我問他說這個展覽是國外空運來台的嗎? 他說全部都是從德國來的。去年的龐貝展也是,連佈置用的石頭都是由飛機運來的。(這可是捶心肝的用心哪!)

我覺得這個展覽很適合國小生和國中生,會激發想讀理組的衝動,未來對物理也能用比較輕鬆的角度看待。至於我們好像是來不及了~ (阿琳:「社會組的來看這個展覽,大概就通通跑去轉組了!」XD)
(對了,這個展覽的官網也有線上展覽,可以去看一下)

這個展覽展到年底。票價220(學生票200),推薦大家去逛逛。:-)




















問題:如果達文西的發明在當時就廣為人知,我們現在會變怎樣?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好我看到你的達文西科學密碼展
很有興趣,可以讓我把你ㄉ這篇文章
放到我那邊去嗎^^

我要放到無名相簿做宣傳的活動
謝謝

http://www.wretch.cc/blog/ctievent

kaowoei自爽地 提到...

離題一下:關於文中所述「鐵達尼號」的防水艙描述可能是不太正確的。第一、鐵達尼號的船體由15道橫向防水艙壁分成16個空間,所以並不是指有一個艙。第二、因為「鐵達尼號」的鉚釘是有瑕疵的瑕疵品,導致強度不夠,所以才會下沈的如此迅速,造成極大的災難。不好意思我認真了....以上

Truefer 提到...

to 小威
我想把這篇貼在你的網誌中並不合適,畢竟這篇算是我的日記+遊記,不是純粹的感想文或心得文.所以請不要貼到你的網誌中.
但如果只是在你的網誌中放這一篇網誌的連結,只要註明一下,我並不介意.

謝謝你的留言,不過如果可以不要用注音文,我會更開心:)

to kaowoei自爽地
謝謝你的指正,wiki上的說明的確跟你說的一樣,鐵達尼號建造過程中是由16個水密(不進水的)艙防止沉沒.

我之前對鐵達尼號的沉船原因不了解(只知道撞到冰山...),謝謝你幫我改正過來!

chitsaou 提到...

看來他好像只有貼連結的樣子。

這展期到年底啊,那開學後我也要找時間招團去看 XDrz

匿名 提到...

okok!! 謝謝囉

我會將連結放到我那的^^

匿名 提到...

請問$40的折價卷還有ㄇ? 怎麼索取?
THX ^_^

Truefer 提到...

to chitsaou
招團去看嗎:P 很不錯阿
說不定看完後普物會變好~

to 小威
嗯 謝謝你

to 芋公主
如果你是說我在裡面說的40元折價卷
那應該找我拿吧^^"
請去看你的mybloglog~
不過如果你是說怎麼拿到的話,它出現在科學人雜誌第64期(封面是甲烷迷霧)